评论丨北约拳头抵到鼻尖 普京怎么办?
北大西洋公约组织(北约)8日至9日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首脑会议。北约成员国、伙伴国以及联合国、欧盟、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2500多名代表与会,主要围绕北约在中东欧的军力部署、与伙伴国的安全合作、与欧盟的合作三大议题展开。
最大规模峰会 宣布俄罗斯不再是战略合作伙伴
据波兰方面公布的资料,本届北约峰会共有54个国家和1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,其中有美国总统奥巴马等18位国家元首、21位政府总理、41位外交部长和39位国防部长,参会外国代表团人数超过2100人。此外,还有约2000名记者参会进行报道,规模超过以往历届北约峰会。
△出席北约峰会的嘉宾合影
峰会期间,北约斯托尔滕贝格说:“俄罗斯已经不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。我们之间已经不存在战略合作关系,我们曾经试图在冷战结束后建立这种合作关系。但我们现在也没有进入冷战。现在完全是另一种情况”。
峰会上,北约成员国领导人做出多项决定:
加大在中东欧的军事存在:在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(立陶宛、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)共部署4个营的多国部队,驻军计划将于明年开始实施;在罗马尼亚设置一个旅的多国部队。
加大反恐力度:加入打击“伊斯兰国”国际联盟,增派更多的空中预警机,并对伊拉克士兵进行军事训练,以应对极端主义。
继续向阿富汗安全部队提供培训、指导和协助,并且今年还将继续保持在阿富汗的驻军规模。北约在9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宣布,北约将继续向阿富汗国防军和安全部队提供每年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,直至2020年。
达成一项对乌克兰的综合援助方案,旨在帮助提升乌克兰国防和安全机构的运作能力。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东部局势动荡负有责任,并呼吁各方全面落实新明斯克协议。
大规模军演、部署反导系统、增加东欧驻军、扩容外加经济制裁,美欧“五箭齐发”……北约打出一套“组合拳”,拳拳挥向俄罗斯。北约为何频频出招,步步紧逼?俄罗斯该如何应对?会引爆“新冷战”吗?
“硬对”俄罗斯 北约缺乏安全感
北约之所以不断提升对俄罗斯的打压力度,关键原因是北约未能在与俄罗斯已持续一段时间的"缠斗"中占据绝对优势:无论是向俄境四周调兵遣将还是增加军演密度,都没能让俄罗斯服软,也没有耗尽俄武装力量的元气。相反,这些举动还激起了俄毫不示弱的回应一一你在爱沙尼亚掀起"春天风暴",搞六千人军演,我便在境内调兵十万;你在波兰境内启动反导系统,我便宣布要加里宁格勒部署核弹。此般针锋相对的阵仗一直在持续,彼此震慑互相威胁。乌克兰问题是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死结,西方希望通过经济制裁与武力威胁令俄妥协,此目的不达,西方不会轻易收手。
另外,北约“硬对"俄罗斯也是出于对盟友的"保护"。由于历史原因,东欧一些国家对俄罗斯不信任感极强,北约充当其安全保护伞,会产生示范效应,让更多的小国弱国对北约产生依赖感,为北约未来招兵买马、扩大地盘打下基础。
边握手边较劲 引爆“新冷战”言之过早
冷战的状态,就是全方位的对立。不仅军事方面对立,经济方面、人文交流等各个方面都成对立趋势的。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,俄罗斯和美国之间、俄罗斯和西方之间不可能存在这种状态。
因此,说进入“新冷战”状态还言之过早,但是要承认,俄罗斯和西方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军备竞赛的状态。北约持续打压、蚕食和削弱俄罗斯,俄罗斯也以多种手段进行反制,虽然一度因国力下降陷入被动,但当前并不落下风。
现在全球的局势和上世纪美苏冷战的年代背景不同。尽管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信任感很低,但在一些全球事务上他们还在开展合作。同时欧洲一些国家对俄的态度,和美国也有着温差,并非是敌对的。比如德国、意大利长期以来和俄罗斯在能源合作、经济贸易方面都进行着密切的合作。
所以北约组织在对待俄罗斯的态度上,眼下和上世纪也是有本质的区别。简单来说,尽管在原则问题上相互对立、在军事方面互相震慑,但是双方不是全方位的一个反对的态度。回顾上半年,普京首次访问希腊、俄罗斯从叙利亚战场撤军、中断了两年的北约—俄罗斯理事会在4月份重新召开等,都反映了双方寻求合作空间的意图。
两方剑拔弩张,对国际局势有何影响?
俄罗斯和北约之间这样剑拔弩张的状态对于国际局势非常不利。因为无论是美国、还是欧洲大国、还是俄罗斯,都是国际舞台上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。虽然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即刻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高,但是在频繁的军演、“互秀肌肉”中“擦枪走火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。而一旦发生擦枪走火,无论是北约方面、还是俄罗斯,都不会去示弱,这就容易导致地区局势的升级。而如果地区局势升级是发生在世界几个主要大国之间,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联动反应。所以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对抗状态,以及和美国之间的对抗状态,对于国际局势而言,是一个极其负面的影响和负面的效果。
今年以来,北约在邻近俄罗斯的中东欧地区动作频频,意在加强对俄军事威慑,俄与北约再现对峙。在历史上,俄与北约关系在多轮战略冲突中历经起伏。
猜你喜欢
监制/杨继红 主编/侯振海
编辑/庞丁 文雅 李婷婷
©央视新闻